研學旅行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國務院提出,直至2016年12月,教育部、國家旅游局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首次多部門聯合發文落實推進研學旅行。
據《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顯示,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產業跨界融合,研學旅行市場需求不斷釋放,中國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調查,四分之三的的受訪者表示了解研學旅行,80%左右的人表示對研學旅行很感興趣,六成左右受訪者參加過研學旅行。其中,七成左右通過學校和教育機構參與研學旅行。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熱門旅游城市受訪者中,愿意參與研學旅行的達七成以上。
數據顯示,我國研學人次自2014年后迅速增長,境內研學人數由最初的140萬增長至2017年的340萬,境外研學人數則由2014年的35萬增長至85萬。境內研學和境外研學收入近年來增勢迅猛,研學收入自2015年來已經翻倍增長,境內研學由40億增長到101億,而境外則從120億增長至273億。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研學市場起步較晚,但市場需求很旺盛,發展速度也比較快。政策紅利的釋放,讓大量機構入場,比如傳統旅行社、傳統教育機構、資本巨頭等。從專業度、規范度來考量,這些類企業難免“魚龍混雜”。這也為國內研學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比如研學服務機構良莠不齊,研學師資匱乏,研學課程體系混亂,研學教材缺失等新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研學旅行才能更加健康快速的向前發展。為此,我有如下建議:
一、深入落實研學旅行規范:
國家旅游局2016年12月19日發布《研學旅行服務規范》((LB/T 054-2016)),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同期某研學旅行聯盟也發布了自有的團體標準化規范。有規范可依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解決認真落實規范的問題,不然再權威的指導意見也會成為空談。一方面國家相關機構要加強規范落實與檢查力度,另一方面是根據國家要求與市場需求出臺相關細則,方便政府監管及行業自律。
二、主動引導研學服務機構:
因各類研學服務機構主體的復雜性,單一政府部門很難監管全面,建議以教育及旅游相關政府部門為主聯手,對各服務主體進行必要的規范培訓,實施必要的市場準入機制,對于研學旅行服務機構健康有序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加強研學師資力量培訓:
研學旅行師資力量是保證研學市場穩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及決定要素,也是誕生研學旅行產品經理的搖籃。從市場角度而言,需要更多的研學產品策劃師或產品經理的出現。畢竟,研學產品是服務于特定人群,要平衡旅游與教育的關系,從更深層面思考研學旅行的目的與意義。
四、研發有代表性的課程體系:
研學市場群雄逐鹿,硝煙一片,看著熱鬧,但并未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各主體各自為政,開發自己的課程,且因出發角度不同,均局限在自我小圈子里。故應從市場角度出發,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用戶研發適用對路的產品課程體系,把握住全局性、專業性、實用性及前瞻性。
五、整合編寫權威性的研學教材:
鑒于上面第三四項,目前市場上缺乏權威性的研學教材,這需要組建有影響力的教材編委會?;诙嗄陮κ袌龅牧私?,在編委會選擇上,均是全國各地有代表性有實力有理想的研學服務機構代表構成。同時,我們也啟動了研學旅行指導書的編寫工作,從精選各地有特色代表性研學產品,為全國各中小學及研學旅行基地等提供更多品質產品以供各方參考選擇。
研學火了是好事兒,產品百花齊放也是好事,證明市場上蓬勃的需求不斷迸發。市場火熱時更需要冷靜思考,為了讓研學市場可持續性良性發展,我提了上面五點建議,希望能在給大家一點啟發和幫助。我想對于研學旅行來說,以旅游為主的,側重于悅人;以教育為主的,側重于育人。那么悅人+育人,應該就是研學旅行的真諦與核心了吧。
(張德欣,旅游創業創新記錄&服務者、MTA產業導師&創業導師&客座教授、亞洲旅游大獎ATA Award專業評委、旅游創業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旅游創業創新智庫從書》總主編。致力于搭建旅游創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016年發起創建中關村智慧旅游創新協會并任會長。曾組織過百余場社會類創業活動,旅游雙創公益巡回講座。主編系列旅游雙創新書籍10余部。)